赵鹞:普惠金融不是像卖白菜似的价格越低越好 也不是全民做金融

874

 

 “很多人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是错误的,普惠金融并不是全民都去做金融”,在1月5日举办的2016中国支付业创新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支付清算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鹞这样说道,“为什么老百姓被被打着‘普惠金融’口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所蒙骗了呢?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手里积累了些收入,这使得居民财产权利进一步被激发,很多人不甘于把钱放到银行里只获较低的利息,但是我国整个投资理财资金流动渠道非常窄,所以老百姓希望使用钱的权利被放活。”

  赵鹞还表示,发展普惠金融不是像卖白菜似的价格越低、覆盖率越高越好。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发展普惠金融要把握一个度,要注意金融稳定的权衡、金融诚信的权衡,并防范使命漂移风险等问题。

  什么是普惠金融呢?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给出官方定义:普惠金融是让每一个人在有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各类型金融服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普惠金融呢?赵鹞表示,“合适的价格”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由市场供需决定的价格,当然有时政府有形的手会参与进来,例如在扶贫工作中做些价格补贴,但这种补贴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也就是必须能够保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而从服务质量角度来说,是受到“及时、有尊严、方便、高质量”的服务,而不是像e租宝似的打着高利率、普惠金融的幌子进行欺诈活动。“各类型”不只是指支付,还包括投资理财、保险、信贷等。

  赵鹞说,由于“金融排斥”,即因金融市场具有局限性,有些特定的人群并不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于是只能寻找民间金融、个人借贷、高利贷等替代性金融服务,这样就滋生了很多犯罪行为,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这正是联合国提出实践普惠金融的原因。而我国提出普惠金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通过普惠金融让7000万人口脱贫。

  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出现了泛化现象,金融泛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金融产品的泛化。比如原来的金融产品为银行的存款、理财、信贷、保险等,这是用正规的金融理论做分析的金融产品。但现在由于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产品和娱乐、文化、游戏、电子商务相结合,金融产品出现了泛化。

 

  第二,金融服务机构的泛化。原来的金融服务机构是有金融牌照、接受金融监管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正规金融机构,现在变成了互联网公司跨界金融,甚至只要这些公司拿钱买个系统就可以变成P2P公司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机构出现了泛化。

 

  第三,接受金融服务的人群的泛化。这些非正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向本来不应该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人群错误地推荐金融产品,最后就造成了接受金融服务人群的泛化。虽然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判断金融产品风险的知识和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金融泛化现象,发展普惠金融呢?赵鹞提出,应该做金融+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金融,这并不是说互联网企业不能做金融,而是想做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首先应该接受正规的监管。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层次分明、主体丰富、结构稳健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既惠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又能够保持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这个普惠金融体系应包括:

  1、政策性金融沉底、托底。

  2、正规金融机构主导。 正规金融机构主导并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主导,而是指接受监管的金融机构。

  3、民间金融拾遗补缺。民间金融只能拾遗补缺,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所提供的相关服务。

  想要建立起庞大的普惠金融体系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分几步走:

  1、建立多层次支付结算体系;

  2、完善征信服务体系,信用信息分享的全覆盖;

  3、形成要素齐全的自由金融市场。不能因为政府有形的手把传递信号的功能扭曲了。

 

 

摘自:新金融

链接:http://if.pedaily.cn/news/201601/20160106161296895.shtml